柑橘溃疡病是柑橘危险性检疫病害,幼树夏稍发生最为严重。由于种植户对溃疡病的认识不到位,导致溃疡病发生面积逐年扩大,严重影响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因此从业者有必要掌握这个病害的相关知识。
一、溃疡病的危害
溃疡病对于叶片、枝干和果实均有危害。苗木和幼树最容易受感染,严重时会造成落叶、枯梢,影响树势。果实受害严重会导致落果,发病轻的在果实上留下病疤,不耐贮藏,易发生腐烂,大大降低果实的商品价值。
1、叶片受害
发病初期在叶背出现黄色或暗黄绿色针头大小的油渍状圆斑,发展后在叶片正、背两面逐渐隆起形成近圆形、米黄色的病斑。最后,病部中央破裂,隆起更显著,表面粗糙,木质化,呈灰白色或灰褐色火山口状,病部多为圆形,常有轮纹或螺旋状纹,周围有黄色或黄绿色的晕环,在晕环周边常有褐色的釉光边缘。有时几个病斑互相连合,形成不规则的大病斑,后期病斑中心凹陷成火山口状裂开。
2、枝梢受害
病斑特征基本与叶片相似,开始出现油渍状小圆点,扩大后成灰褐色,木质化,相比叶片病斑更加凸起。病斑中间凹陷,如火山口状裂开,但无黄色晕环,严重时引起叶片脱落,枝梢枯死,夏梢尤为严重。
3、果实受害
果实上的病斑也与叶片上的相似,但病斑较大,木质化程度比叶片病斑更严重,更为坚实,病斑中央火山口状的开裂也更为显著,有的柑橘品种在病部与健康部分分界处有深褐色釉光边缘。品种不同,釉光边缘的宽窄有差异。病斑只限于在果皮上,严重时会引起早期落果。
二、溃疡树终身带病
现有的技术手段暂时无法根除寄生在叶肉细胞间隙与栏栅组织之间的致病菌,因此感染树将终生带毒,条件适宜不加防控必然发作。
三、溃疡病易防难治
导致柑橘溃疡病流行的基本条件:高温多湿与感病的幼嫩组织相结合。除了光、温、水、风等条件外,致病原的活力和数量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病斑处的细菌有很强的传染性且不断急剧繁殖,叶背的“火山”状病斑影响喷雾覆盖质量,因此溃疡病发病后较难以扑灭,发病越严重就越难逆转。 严重发病的果园甚至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改善。
四、溃疡病的防治要点
1、坚持预防
柑橘枝梢展叶到老熟前、幼果谢花后20天到有抗病力前都必须喷药保护,喷药间隔不宜超过12天。
2、打药细致周到
市面上很多预防溃疡病的药物没有内吸传导性,喷雾不全面就会给病菌可乘之机。所以喷雾一定要均匀、细致。
3、严控害虫、合理施肥、适当修剪
根据研究表示致病原通过气孔侵染的浓度最低为10^5cfu/ml,而通过伤口感染要容易上千倍,因此,对潜叶蛾,蚜虫,飞虱等害虫的防控也是预防溃疡病的重点之一。溃疡病病菌环境竞争力不强,有益菌与其竞争1~2个月就可以杀灭它。溃疡病菌对紫外线的抵抗能力也不强,因此对种植园进行通风透光的修剪有助于溃疡病管理。
4、溃疡病防治药剂
无机铜 | 有机铜 | 真菌类药物 | 抗生素 | 消毒药剂 | 其他 |
氧化亚铜 | 松脂酸铜 | 克菌丹 | 春雷霉素 | 辛菌胺 | 叶枯唑 |
氢氧化铜 | 乙酸铜 | 代森联 | 金核霉素 | 聚六亚甲基胍 | 噻唑锌 |
王铜 | 地益铜(络氨铜+柠檬酸铜) | 丙森锌 | 四霉素 | 氯溴异腈尿酸 | 如金枯草芽孢杆菌 |
春雷?王铜 | 噻森铜 | 代森锌 | 乙蒜素 | 苯扎溴铵 | “如金”种植原液 |
王铜?代森锌 | 噻菌铜 | 百菌清 | 中生菌素 | 过氧乙酸 | |
碱式硫酸铜 | 壬菌铜 | 福美双 | 石硫合剂 | ||
波尔多液 | 喹啉铜 | 吡唑醚菌酯 | |||
波尔?锰锌 | 琥胶肥酸铜 | 噻霉酮 | |||
硫酸铜钙 | 溴菌腈 | ||||
铜氨合剂 |